新闻资讯/ News
- HTA8127 内置升压的77W单体声D类音频功放
- HT517 3.2W高性能数字单声道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
- HTA8128 内置升压的60W立体声D类音频功放
- AU6815 集成音频 DSP 的 2×25W 数字型 C
- HTN78A3 6V~140V输入,3A实地异步降压变换器
- HT81297 18W内置升压单声道D类音频功放
- HT337B 120W 单声道D类音频功放
- NS2583 同步升压型 2A 双节锂电池充电管理 IC
- NLC47022带NTC功能和电量均衡功能电流2A 5V异
- PT2027 单触控双输出 LED 调光 IC
- AU6815P 集成音频 DSP 的 2 × 32W 数字
- HT316C兼容HT326C防破音功能免电感滤波2×20WD
- HT3386兼容TPA3118 2×50W D类立体声音频功放
- NS8220 300mW 双声道耳机音频放大器
技术资讯
外壳(介质)厚度对触摸按键设计有那些影响?
来 源: 时 间:2025-04-27
一、对触摸焊盘设计的影响
外壳厚度范围 | 焊盘直径推荐 | 核心影响 | 应对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
≤12mm | 5mm~16mm(推荐 10mm) | 厚度增加会降低触摸信号耦合强度,需通过增大焊盘面积补偿灵敏度。 | 厚度接近 10mm 时,优先选择 10mm~16mm 直径焊盘,确保足够的感应面积。 |
>12mm | 需特殊设计(文档未覆盖) | 超出文档推荐范围,可能需配合更高灵敏度芯片或增加辅助感应结构(如弹簧、导电棉)。 | - |
- 形状与间距:
无论厚度如何,均需避免焊盘尖角(<90°),相邻焊盘间距需>8mm,防止边缘电场干扰。
二、对 PCB 覆铜与布局的影响
外壳厚度 | 触摸电路与覆铜间距要求 | 设计原理 | 典型案例 |
---|---|---|---|
≤2mm | 推荐间距 1mm | 薄外壳下,覆铜产生的寄生电容易影响触摸信号,需减小覆铜对焊盘的耦合。 | 卫浴镜设计(5mm 镜子 + 3mm 背光片):实际按外壳总厚度 8mm,需间距≥4mm(参考文档 6.1 节)。 |
≤5mm | 推荐间距 2mm | 厚度增加,寄生电容影响降低,间距可适当放宽,但需平衡 PCB 空间利用率。 | - |
≤10mm | 推荐间距 4mm | 厚外壳下,需通过增大间距减少地平面噪声对触摸信号的干扰,避免误触发。 | - |
- 禁止区域:
无论厚度如何,触摸芯片、焊盘、走线的背面禁止覆铜,且覆铜不得从其下方穿过(参考文档 2.3 节)。
三、对灵敏度与抗干扰的影响
-
灵敏度衰减:
- 外壳越厚,人体触摸时的电容变化量越小,灵敏度下降。
- 解决方案:
- 厚外壳(如 10mm)场景,可在触摸引脚上预留灵敏度调节电容(Cs 电容,0.5pF~20pF),通过增大 CMOD 引脚电容(4.7nF~47nF)提升灵敏度(参考文档 3.2 节)。
- 避免触摸线过长(>3cm 时,与其他线间距需≥2mm),减少走线寄生电容对信号的损耗(参考文档 2.2 节)。
-
EMC/ESD 设计调整:
- 厚外壳若采用金属或导电材质(如电镀件),需增加 ESD 器件(接触放电 ±15kV,空气放电 ±20kV),且 ESD 器件需靠近焊盘布局,减少静电耦合路径(参考文档 5.3 节)。
- 网格铺地范围(芯片 / 走线 / 焊盘 10mm 内)需根据厚度适当扩大,增强抗电磁干扰能力(参考文档 4 节)。
四、对装配方式的要求
-
紧密贴合性:
外壳厚度越大,越需确保触摸焊盘与外壳之间无空隙(如使用双面胶、弹簧等硬连接方式),避免空气层导致的感应信号衰减。- 错误案例:焊盘与外壳存在空隙时,等效介电常数变化,导致基线漂移或触发阈值不稳定。
-
材料兼容性:
厚外壳若采用高介电常数材质(如陶瓷、石材),需通过增大焊盘面积或降低覆铜间距补偿介电常数对电容的影响(参考文档 1.3 节材质列表)。
五、总结:不同厚度下的设计策略
厚度区间 | 核心设计要点 | 关键参数参考 |
---|---|---|
0~2mm | 严控覆铜间距(≥1mm),优先小焊盘(5mm~8mm),适合超薄面板(如手机、平板)。 | 焊盘直径 5mm~8mm,间距>8mm,背面禁止覆铜。 |
2~5mm | 焊盘直径 8mm~10mm,覆铜间距 2mm,适用于普通塑胶 / 玻璃面板(如家电、卫浴设备)。 | 灵敏度调节电容预留,ESD 器件可选 ±8kV 接触放电等级。 |
5~10mm | 焊盘直径 10mm~16mm,覆铜间距 4mm,需增强灵敏度补偿(增大 CMOD 电容),适合厚玻璃 / 陶瓷面板。 | ESD 等级提升至 ±15kV 接触放电,触摸线远离大电流电路(间距≥2mm)。 |
>10mm | 超出文档推荐范围,需评估是否采用外置感应结构(如弹簧、FPC 软板)或更高灵敏度芯片。 | 参考 FPC 设计案例(文档 2.9 节),确保补强钢片不接地,触摸线底部无其他走线。 |
通过以上调整,可在不同外壳厚度下平衡触摸按键的灵敏度、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,满足实际应用需求。
上一篇:触摸按键设计的参数和注意事项
下一篇:最后一页